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

打破你的固有思维 业绩增长速度加快2倍!

销售/客户管理红圈小管家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85 次浏览 • 2019-01-07 10:28 • 来自相关话题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甚至比拥有智商、体魄等其他能力更为重要。





为什么自己明明很努力,却还是不行?

为什么有的人不算聪明,却能取得成功?

许多情况下,处理事情的逻辑和方法,才是带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

了解以下6点,相信对打破你的固有思维会有所启发。


---/ 1 /---
◆◆斯坦纳定理◆◆
正确的沟通法则是少说多听



心理学家Stainer提出,一个人在哪里说的越多,在哪里听到的就越少。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传说

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求教,学习如何演讲。

为了表现自己口才好,他半句未歇,讲了很多话。

苏格拉底默默听完后对他说,“看来你需要缴纳两份学费。”

年轻人不解,“您为什么要我交双份呢?”

苏格拉底解释:“因为我需要教你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闭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开口演讲。”


“要做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声音专家朱利安在TED演讲《五种令倾听更有效的方法》里谈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花60%的时间去听,但真正被接收的只有25%。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结婚时,我向妻子承诺每天听从她,像第一次一样”

“而现在 ,这是我每天功亏一篑的事情。”

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专心听别人讲话却很难。



有研究表明,在实际沟通过程中,只有20%的人能排开主客观干扰,做到倾听。

而每一次认真听别人讲话,都是一次“韬光养晦”。
 

成功的沟通,往往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P·F·古德






---/ 2 /---
◆◆忌鸵鸟综合症◆◆
不找借口是努力变好的第一步




没兴趣、做了也没用、我不懂……

遇事总找客观因素推诿,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农夫:“你种麦子了吗?”

农夫回:“还没有,我担心天会下雨。”

那人接着问:“那你种棉花了吗?”

农夫:“没有,我担心会有虫子吃棉花。”

那人还问:“那你究竟种了什么呢?”

农夫:“我什么都没有种,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社会心理学解释,人总是在尝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意图为自己的一举一动找到推卸责任的解释,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减少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人一旦为自己找到一个错误的借口,不久就会再为自己找到一百个借口。—奥斯卡 · 王尔德



在潜意识中,每个人都认为自我的价值永远是正确的。而为了实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人总是在自我说服、自我催眠。
 

“明知道太过肥胖对身体不好,为什么不控制一下饮食?”

“我如果不吃饱会很不开心,而且节食对胃也不好呀”

“你怎么今天又迟到了?”

“最近天气冷,我妈总舍不得叫我起床”


就好比鸵鸟在遭遇危险时,喜欢把头埋入沙坑,视线看不到,便自以为安全。

意大利经济学者VilfredoPareto,在观察10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时发现,任何一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总保持在20%的比例,剩下的80%则相对没那么重要。

出现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只有20%的人会正确面对并主动承担。

长此以往,勇敢的人取得更多进步,推脱的人大都原地踏步。

这也是普通销售与TOP销售最大的区别:面对问题,是从外界找原因还是先从自身找原因。

一个让你置身事外的借口对你来说并不是好事,它会让你离客观越来越远,阻挡你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 3 /---
◆◆反木桶理论◆◆
提升你的不可替代性



木桶理论曾在一段时期大行其道:它告诉人们,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短板。你的弱点,会决定你的高度。

但如今的社会分工下,面面俱到的人,往往会面面稀松。

比起全能,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在某个领域上的卓越和极致。

前不久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名词叫“斜杠青年”。

它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于是被众多青年人所追捧,不少人也励志成为新时代的“斜杠青年”。

但现实中更多的是被人错误的解读,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斜杠“而不再专注。

最后成为了一个拥有众多”斜杠“的无业游民,游走在各个职业链的底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在一时间接触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标签,就无法在单个的事情上保持专注,努力做到极致。

就如一个销售如果想学PPT制作、构图、乐器、美妆护肤.......,那么她就很难在销售咨询中做到极致,也便能轻易被取代。


但如果一个人专注自己的领域的同时,只是附带学习一些简单的爱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与其在多个领域痛苦挣扎,不如把精力都放在目前擅长的领域的提升上。

因为从无能到平庸,和从一流到卓越相比,人们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将特长放大,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让自己在某个领域可以用“专业思维”解决问题,用边际价值定义自己,在竞争中会显得更出众。



---/ 4 /---
◆◆善用5why分析◆◆
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一位外国小哥制作了一段火柴人视频来阐述好奇的意义:

好奇教会了我语言:








好奇带我去看了奇妙的流星雨:









好奇促使人解开很多未知的门:









“好奇创造了前进的动力和乐趣,也让我们不断思考为什么去解决问题。”

好奇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掌握更多知识……

而“5why分析法”是利用好奇心处理问题的其中一种方法。

指的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问5个为什么,逐渐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













工作中我们也可以试着使用5why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一:客户说她要再考虑考虑
 

为什么客户说要考虑考虑?---要对比商量

为什么客户要对比商量?---觉得肯定还有更好的

为什么客户认为还有更好的?---现在不急,想多看看

为什么客户现在不急?---觉得现在学或不学没啥区别

为什么客户觉得区别不大?---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问题二:我的任务没有完成
 

为什么我任务没有完成?---时间不够用

为什么我时间不够用?---工作时没有分清主次

为什么我没有分清主次?---不确定哪些比较重要

为什么我对重要性不确定?---任务目标不清晰

为什么我的任务目标不清晰?---没有提前做好整理和规划

 

实际运用中,还可以将次数扩展,直到找出根本原因。




---/ 5 /---
◆◆断舍离思维◆◆
丢掉你不必要的包袱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

在资源、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想要完成一件事,就会丧失做其他事的机会。

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有限,而要做的事常常是无限的。

在这一矛盾下,筛选和排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必要性是筛选的标准;

而重要/紧迫性则是排序的标准。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山下英子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效率低下,最主要的原因是任务目标不清晰,而目标不清晰的原因是你的事情太多。

在职场上,也有可印证的理论——POA行动力,公式是这样的:










这意味着,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目标聚焦程度越高,行动力也就越强。

删繁就简,重点才能一目了然。




---/ 6 /---
◆◆拒绝拖延症◆◆
一只藏在大脑的猴子





常听到人说,“Deadline(最后期限)是第一生产力”,平时浪费时间,期限前通宵加班。
 

论文开学就布置了,可学期过半还只有一个标题;

年初的减肥计划,剩三个月过年,体重却停滞不前;

月初领的指标,不到月底最后一天绝不全力以赴;

……










这是大多数人被拖延症绑架的人生。

拖延症,是一种不必要的自愿推迟。

“不必要”,就是不理性的选择,而“自愿”意味着,很多人明知这是不良的习惯,也没法摆脱。




研究表明,网络时代拖延症成因中,56%的上班族和学生,会在学习或工作时因受到干扰而转移注意力。

换句话说,拖延症的人大多不是主动放弃的,而是干扰太多,自控力太差。

 

之前听过一个关于拖延症的演讲:

里面说到,拖延症患者的大脑,比正常人多出了一只名为“及时行乐”的猴子。

当大脑中理性按照计划做事情的时候,猴子会干扰正常的决策,因为猴子没有计划的概念,它只在乎“简单”和“快乐”。



但拖延,并不能使人快乐。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存在焦虑心理:即便行动上没有进展,心理上的紧张却难以消解。




法国心理学家Zeigarnik曾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期间他干扰一组受试者使他们无法完成任务。

结果,虽然两组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未能完成组紧张感依然存在。

一边着急,一边怠慢。

因此,克服拖延心理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焦虑。


//如何摆脱拖延症,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做好任务清单:
 
把需要做的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最好加上短期反馈,这样一个看似很高的指标就变得没那么艰难了。

把每月的指标分上中下三旬做分解,并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把每天的通时分11点、15点、17点、20点四个时间段做分解;

还有邀约、到访、签单......等同样可以做分解。


二、远离诱惑源头,控制外部环境:
 
对于新一代的人来说,适当远离手机视频APP也许就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三、从易到难,更容易满足:
 
一部电影里说,先剪左手指甲的人更喜欢先做简单的任务,也更容易得到快乐和满足。所以克服拖延症,也可以尝试从简单的任务做起。



以上,6个底层思维,哪个让你最受益? 查看全部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甚至比拥有智商、体魄等其他能力更为重要。






为什么自己明明很努力,却还是不行?

为什么有的人不算聪明,却能取得成功?

许多情况下,处理事情的逻辑和方法,才是带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

了解以下6点,相信对打破你的固有思维会有所启发。


---/ 1 /---
◆◆斯坦纳定理◆◆

正确的沟通法则是少说多听



心理学家Stainer提出,一个人在哪里说的越多,在哪里听到的就越少。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传说

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求教,学习如何演讲。

为了表现自己口才好,他半句未歇,讲了很多话。

苏格拉底默默听完后对他说,“看来你需要缴纳两份学费。”

年轻人不解,“您为什么要我交双份呢?”

苏格拉底解释:“因为我需要教你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闭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开口演讲。”



“要做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声音专家朱利安在TED演讲《五种令倾听更有效的方法》里谈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花60%的时间去听,但真正被接收的只有25%。


640.webp_(3)_.jpg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结婚时,我向妻子承诺每天听从她,像第一次一样”

“而现在 ,这是我每天功亏一篑的事情。”

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专心听别人讲话却很难。




有研究表明,在实际沟通过程中,只有20%的人能排开主客观干扰,做到倾听。

而每一次认真听别人讲话,都是一次“韬光养晦”。
 


成功的沟通,往往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P·F·古德







---/ 2 /---
◆◆忌鸵鸟综合症◆◆

不找借口是努力变好的第一步




没兴趣、做了也没用、我不懂……

遇事总找客观因素推诿,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农夫:“你种麦子了吗?”

农夫回:“还没有,我担心天会下雨。”

那人接着问:“那你种棉花了吗?”

农夫:“没有,我担心会有虫子吃棉花。”

那人还问:“那你究竟种了什么呢?”

农夫:“我什么都没有种,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社会心理学解释,人总是在尝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意图为自己的一举一动找到推卸责任的解释,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减少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人一旦为自己找到一个错误的借口,不久就会再为自己找到一百个借口。—奥斯卡 · 王尔德




在潜意识中,每个人都认为自我的价值永远是正确的。而为了实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人总是在自我说服、自我催眠。
 


“明知道太过肥胖对身体不好,为什么不控制一下饮食?”

“我如果不吃饱会很不开心,而且节食对胃也不好呀”

“你怎么今天又迟到了?”

“最近天气冷,我妈总舍不得叫我起床”



就好比鸵鸟在遭遇危险时,喜欢把头埋入沙坑,视线看不到,便自以为安全。

意大利经济学者VilfredoPareto,在观察10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时发现,任何一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总保持在20%的比例,剩下的80%则相对没那么重要。

出现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只有20%的人会正确面对并主动承担。

长此以往,勇敢的人取得更多进步,推脱的人大都原地踏步。

这也是普通销售与TOP销售最大的区别:面对问题,是从外界找原因还是先从自身找原因。

一个让你置身事外的借口对你来说并不是好事,它会让你离客观越来越远,阻挡你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 3 /---
◆◆反木桶理论◆◆

提升你的不可替代性



木桶理论曾在一段时期大行其道:它告诉人们,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短板。你的弱点,会决定你的高度。

但如今的社会分工下,面面俱到的人,往往会面面稀松。

比起全能,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在某个领域上的卓越和极致。

前不久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名词叫“斜杠青年”。

它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于是被众多青年人所追捧,不少人也励志成为新时代的“斜杠青年”。

但现实中更多的是被人错误的解读,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斜杠“而不再专注。

最后成为了一个拥有众多”斜杠“的无业游民,游走在各个职业链的底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在一时间接触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标签,就无法在单个的事情上保持专注,努力做到极致。

就如一个销售如果想学PPT制作、构图、乐器、美妆护肤.......,那么她就很难在销售咨询中做到极致,也便能轻易被取代。


但如果一个人专注自己的领域的同时,只是附带学习一些简单的爱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与其在多个领域痛苦挣扎,不如把精力都放在目前擅长的领域的提升上。

因为从无能到平庸,和从一流到卓越相比,人们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将特长放大,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让自己在某个领域可以用“专业思维”解决问题,用边际价值定义自己,在竞争中会显得更出众。



---/ 4 /---
◆◆善用5why分析◆◆

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一位外国小哥制作了一段火柴人视频来阐述好奇的意义:

好奇教会了我语言:


640.webp_.jpg



好奇带我去看了奇妙的流星雨:


640.webp_(1)_.jpg




好奇促使人解开很多未知的门:


640.webp_(2)_.jpg




“好奇创造了前进的动力和乐趣,也让我们不断思考为什么去解决问题。”

好奇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掌握更多知识……

而“5why分析法”是利用好奇心处理问题的其中一种方法。

指的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问5个为什么,逐渐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




640.webp_(4)_.jpg






工作中我们也可以试着使用5why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一:客户说她要再考虑考虑
 


为什么客户说要考虑考虑?---要对比商量

为什么客户要对比商量?---觉得肯定还有更好的

为什么客户认为还有更好的?---现在不急,想多看看

为什么客户现在不急?---觉得现在学或不学没啥区别

为什么客户觉得区别不大?---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问题二:我的任务没有完成
 


为什么我任务没有完成?---时间不够用

为什么我时间不够用?---工作时没有分清主次

为什么我没有分清主次?---不确定哪些比较重要

为什么我对重要性不确定?---任务目标不清晰

为什么我的任务目标不清晰?---没有提前做好整理和规划


 

实际运用中,还可以将次数扩展,直到找出根本原因。




---/ 5 /---
◆◆断舍离思维◆◆

丢掉你不必要的包袱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

在资源、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想要完成一件事,就会丧失做其他事的机会。

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有限,而要做的事常常是无限的。

在这一矛盾下,筛选和排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必要性是筛选的标准;

而重要/紧迫性则是排序的标准。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山下英子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效率低下,最主要的原因是任务目标不清晰,而目标不清晰的原因是你的事情太多。

在职场上,也有可印证的理论——POA行动力,公式是这样的:



640.webp_(5)_.jpg




这意味着,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目标聚焦程度越高,行动力也就越强。

删繁就简,重点才能一目了然。




---/ 6 /---
◆◆拒绝拖延症◆◆

一只藏在大脑的猴子





常听到人说,“Deadline(最后期限)是第一生产力”,平时浪费时间,期限前通宵加班。
 


论文开学就布置了,可学期过半还只有一个标题;

年初的减肥计划,剩三个月过年,体重却停滞不前;

月初领的指标,不到月底最后一天绝不全力以赴;

……




640.webp_(6)_.jpg




这是大多数人被拖延症绑架的人生。

拖延症,是一种不必要的自愿推迟。

“不必要”,就是不理性的选择,而“自愿”意味着,很多人明知这是不良的习惯,也没法摆脱。




研究表明,网络时代拖延症成因中,56%的上班族和学生,会在学习或工作时因受到干扰而转移注意力。

换句话说,拖延症的人大多不是主动放弃的,而是干扰太多,自控力太差。

 


之前听过一个关于拖延症的演讲:

里面说到,拖延症患者的大脑,比正常人多出了一只名为“及时行乐”的猴子。

当大脑中理性按照计划做事情的时候,猴子会干扰正常的决策,因为猴子没有计划的概念,它只在乎“简单”和“快乐”。




但拖延,并不能使人快乐。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存在焦虑心理:即便行动上没有进展,心理上的紧张却难以消解。




法国心理学家Zeigarnik曾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期间他干扰一组受试者使他们无法完成任务。

结果,虽然两组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未能完成组紧张感依然存在。

一边着急,一边怠慢。

因此,克服拖延心理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焦虑。


//如何摆脱拖延症,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做好任务清单:
 
把需要做的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最好加上短期反馈,这样一个看似很高的指标就变得没那么艰难了。

把每月的指标分上中下三旬做分解,并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把每天的通时分11点、15点、17点、20点四个时间段做分解;

还有邀约、到访、签单......等同样可以做分解。


二、远离诱惑源头,控制外部环境:
 
对于新一代的人来说,适当远离手机视频APP也许就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三、从易到难,更容易满足:
 
一部电影里说,先剪左手指甲的人更喜欢先做简单的任务,也更容易得到快乐和满足。所以克服拖延症,也可以尝试从简单的任务做起。



以上,6个底层思维,哪个让你最受益?

打破你的固有思维 业绩增长速度加快2倍!

销售/客户管理红圈小管家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85 次浏览 • 2019-01-07 10:28 • 来自相关话题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甚至比拥有智商、体魄等其他能力更为重要。





为什么自己明明很努力,却还是不行?

为什么有的人不算聪明,却能取得成功?

许多情况下,处理事情的逻辑和方法,才是带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

了解以下6点,相信对打破你的固有思维会有所启发。


---/ 1 /---
◆◆斯坦纳定理◆◆
正确的沟通法则是少说多听



心理学家Stainer提出,一个人在哪里说的越多,在哪里听到的就越少。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传说

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求教,学习如何演讲。

为了表现自己口才好,他半句未歇,讲了很多话。

苏格拉底默默听完后对他说,“看来你需要缴纳两份学费。”

年轻人不解,“您为什么要我交双份呢?”

苏格拉底解释:“因为我需要教你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闭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开口演讲。”


“要做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声音专家朱利安在TED演讲《五种令倾听更有效的方法》里谈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花60%的时间去听,但真正被接收的只有25%。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结婚时,我向妻子承诺每天听从她,像第一次一样”

“而现在 ,这是我每天功亏一篑的事情。”

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专心听别人讲话却很难。



有研究表明,在实际沟通过程中,只有20%的人能排开主客观干扰,做到倾听。

而每一次认真听别人讲话,都是一次“韬光养晦”。
 

成功的沟通,往往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P·F·古德






---/ 2 /---
◆◆忌鸵鸟综合症◆◆
不找借口是努力变好的第一步




没兴趣、做了也没用、我不懂……

遇事总找客观因素推诿,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农夫:“你种麦子了吗?”

农夫回:“还没有,我担心天会下雨。”

那人接着问:“那你种棉花了吗?”

农夫:“没有,我担心会有虫子吃棉花。”

那人还问:“那你究竟种了什么呢?”

农夫:“我什么都没有种,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社会心理学解释,人总是在尝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意图为自己的一举一动找到推卸责任的解释,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减少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人一旦为自己找到一个错误的借口,不久就会再为自己找到一百个借口。—奥斯卡 · 王尔德



在潜意识中,每个人都认为自我的价值永远是正确的。而为了实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人总是在自我说服、自我催眠。
 

“明知道太过肥胖对身体不好,为什么不控制一下饮食?”

“我如果不吃饱会很不开心,而且节食对胃也不好呀”

“你怎么今天又迟到了?”

“最近天气冷,我妈总舍不得叫我起床”


就好比鸵鸟在遭遇危险时,喜欢把头埋入沙坑,视线看不到,便自以为安全。

意大利经济学者VilfredoPareto,在观察10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时发现,任何一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总保持在20%的比例,剩下的80%则相对没那么重要。

出现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只有20%的人会正确面对并主动承担。

长此以往,勇敢的人取得更多进步,推脱的人大都原地踏步。

这也是普通销售与TOP销售最大的区别:面对问题,是从外界找原因还是先从自身找原因。

一个让你置身事外的借口对你来说并不是好事,它会让你离客观越来越远,阻挡你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 3 /---
◆◆反木桶理论◆◆
提升你的不可替代性



木桶理论曾在一段时期大行其道:它告诉人们,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短板。你的弱点,会决定你的高度。

但如今的社会分工下,面面俱到的人,往往会面面稀松。

比起全能,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在某个领域上的卓越和极致。

前不久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名词叫“斜杠青年”。

它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于是被众多青年人所追捧,不少人也励志成为新时代的“斜杠青年”。

但现实中更多的是被人错误的解读,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斜杠“而不再专注。

最后成为了一个拥有众多”斜杠“的无业游民,游走在各个职业链的底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在一时间接触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标签,就无法在单个的事情上保持专注,努力做到极致。

就如一个销售如果想学PPT制作、构图、乐器、美妆护肤.......,那么她就很难在销售咨询中做到极致,也便能轻易被取代。


但如果一个人专注自己的领域的同时,只是附带学习一些简单的爱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与其在多个领域痛苦挣扎,不如把精力都放在目前擅长的领域的提升上。

因为从无能到平庸,和从一流到卓越相比,人们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将特长放大,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让自己在某个领域可以用“专业思维”解决问题,用边际价值定义自己,在竞争中会显得更出众。



---/ 4 /---
◆◆善用5why分析◆◆
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一位外国小哥制作了一段火柴人视频来阐述好奇的意义:

好奇教会了我语言:








好奇带我去看了奇妙的流星雨:









好奇促使人解开很多未知的门:









“好奇创造了前进的动力和乐趣,也让我们不断思考为什么去解决问题。”

好奇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掌握更多知识……

而“5why分析法”是利用好奇心处理问题的其中一种方法。

指的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问5个为什么,逐渐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













工作中我们也可以试着使用5why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一:客户说她要再考虑考虑
 

为什么客户说要考虑考虑?---要对比商量

为什么客户要对比商量?---觉得肯定还有更好的

为什么客户认为还有更好的?---现在不急,想多看看

为什么客户现在不急?---觉得现在学或不学没啥区别

为什么客户觉得区别不大?---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问题二:我的任务没有完成
 

为什么我任务没有完成?---时间不够用

为什么我时间不够用?---工作时没有分清主次

为什么我没有分清主次?---不确定哪些比较重要

为什么我对重要性不确定?---任务目标不清晰

为什么我的任务目标不清晰?---没有提前做好整理和规划

 

实际运用中,还可以将次数扩展,直到找出根本原因。




---/ 5 /---
◆◆断舍离思维◆◆
丢掉你不必要的包袱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

在资源、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想要完成一件事,就会丧失做其他事的机会。

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有限,而要做的事常常是无限的。

在这一矛盾下,筛选和排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必要性是筛选的标准;

而重要/紧迫性则是排序的标准。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山下英子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效率低下,最主要的原因是任务目标不清晰,而目标不清晰的原因是你的事情太多。

在职场上,也有可印证的理论——POA行动力,公式是这样的:










这意味着,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目标聚焦程度越高,行动力也就越强。

删繁就简,重点才能一目了然。




---/ 6 /---
◆◆拒绝拖延症◆◆
一只藏在大脑的猴子





常听到人说,“Deadline(最后期限)是第一生产力”,平时浪费时间,期限前通宵加班。
 

论文开学就布置了,可学期过半还只有一个标题;

年初的减肥计划,剩三个月过年,体重却停滞不前;

月初领的指标,不到月底最后一天绝不全力以赴;

……










这是大多数人被拖延症绑架的人生。

拖延症,是一种不必要的自愿推迟。

“不必要”,就是不理性的选择,而“自愿”意味着,很多人明知这是不良的习惯,也没法摆脱。




研究表明,网络时代拖延症成因中,56%的上班族和学生,会在学习或工作时因受到干扰而转移注意力。

换句话说,拖延症的人大多不是主动放弃的,而是干扰太多,自控力太差。

 

之前听过一个关于拖延症的演讲:

里面说到,拖延症患者的大脑,比正常人多出了一只名为“及时行乐”的猴子。

当大脑中理性按照计划做事情的时候,猴子会干扰正常的决策,因为猴子没有计划的概念,它只在乎“简单”和“快乐”。



但拖延,并不能使人快乐。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存在焦虑心理:即便行动上没有进展,心理上的紧张却难以消解。




法国心理学家Zeigarnik曾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期间他干扰一组受试者使他们无法完成任务。

结果,虽然两组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未能完成组紧张感依然存在。

一边着急,一边怠慢。

因此,克服拖延心理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焦虑。


//如何摆脱拖延症,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做好任务清单:
 
把需要做的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最好加上短期反馈,这样一个看似很高的指标就变得没那么艰难了。

把每月的指标分上中下三旬做分解,并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把每天的通时分11点、15点、17点、20点四个时间段做分解;

还有邀约、到访、签单......等同样可以做分解。


二、远离诱惑源头,控制外部环境:
 
对于新一代的人来说,适当远离手机视频APP也许就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三、从易到难,更容易满足:
 
一部电影里说,先剪左手指甲的人更喜欢先做简单的任务,也更容易得到快乐和满足。所以克服拖延症,也可以尝试从简单的任务做起。



以上,6个底层思维,哪个让你最受益? 查看全部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甚至比拥有智商、体魄等其他能力更为重要。






为什么自己明明很努力,却还是不行?

为什么有的人不算聪明,却能取得成功?

许多情况下,处理事情的逻辑和方法,才是带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

了解以下6点,相信对打破你的固有思维会有所启发。


---/ 1 /---
◆◆斯坦纳定理◆◆

正确的沟通法则是少说多听



心理学家Stainer提出,一个人在哪里说的越多,在哪里听到的就越少。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传说

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求教,学习如何演讲。

为了表现自己口才好,他半句未歇,讲了很多话。

苏格拉底默默听完后对他说,“看来你需要缴纳两份学费。”

年轻人不解,“您为什么要我交双份呢?”

苏格拉底解释:“因为我需要教你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闭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开口演讲。”



“要做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声音专家朱利安在TED演讲《五种令倾听更有效的方法》里谈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花60%的时间去听,但真正被接收的只有25%。


640.webp_(3)_.jpg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结婚时,我向妻子承诺每天听从她,像第一次一样”

“而现在 ,这是我每天功亏一篑的事情。”

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专心听别人讲话却很难。




有研究表明,在实际沟通过程中,只有20%的人能排开主客观干扰,做到倾听。

而每一次认真听别人讲话,都是一次“韬光养晦”。
 


成功的沟通,往往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P·F·古德







---/ 2 /---
◆◆忌鸵鸟综合症◆◆

不找借口是努力变好的第一步




没兴趣、做了也没用、我不懂……

遇事总找客观因素推诿,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农夫:“你种麦子了吗?”

农夫回:“还没有,我担心天会下雨。”

那人接着问:“那你种棉花了吗?”

农夫:“没有,我担心会有虫子吃棉花。”

那人还问:“那你究竟种了什么呢?”

农夫:“我什么都没有种,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社会心理学解释,人总是在尝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意图为自己的一举一动找到推卸责任的解释,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减少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人一旦为自己找到一个错误的借口,不久就会再为自己找到一百个借口。—奥斯卡 · 王尔德




在潜意识中,每个人都认为自我的价值永远是正确的。而为了实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人总是在自我说服、自我催眠。
 


“明知道太过肥胖对身体不好,为什么不控制一下饮食?”

“我如果不吃饱会很不开心,而且节食对胃也不好呀”

“你怎么今天又迟到了?”

“最近天气冷,我妈总舍不得叫我起床”



就好比鸵鸟在遭遇危险时,喜欢把头埋入沙坑,视线看不到,便自以为安全。

意大利经济学者VilfredoPareto,在观察10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时发现,任何一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总保持在20%的比例,剩下的80%则相对没那么重要。

出现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只有20%的人会正确面对并主动承担。

长此以往,勇敢的人取得更多进步,推脱的人大都原地踏步。

这也是普通销售与TOP销售最大的区别:面对问题,是从外界找原因还是先从自身找原因。

一个让你置身事外的借口对你来说并不是好事,它会让你离客观越来越远,阻挡你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 3 /---
◆◆反木桶理论◆◆

提升你的不可替代性



木桶理论曾在一段时期大行其道:它告诉人们,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短板。你的弱点,会决定你的高度。

但如今的社会分工下,面面俱到的人,往往会面面稀松。

比起全能,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在某个领域上的卓越和极致。

前不久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名词叫“斜杠青年”。

它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于是被众多青年人所追捧,不少人也励志成为新时代的“斜杠青年”。

但现实中更多的是被人错误的解读,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斜杠“而不再专注。

最后成为了一个拥有众多”斜杠“的无业游民,游走在各个职业链的底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在一时间接触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标签,就无法在单个的事情上保持专注,努力做到极致。

就如一个销售如果想学PPT制作、构图、乐器、美妆护肤.......,那么她就很难在销售咨询中做到极致,也便能轻易被取代。


但如果一个人专注自己的领域的同时,只是附带学习一些简单的爱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与其在多个领域痛苦挣扎,不如把精力都放在目前擅长的领域的提升上。

因为从无能到平庸,和从一流到卓越相比,人们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将特长放大,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让自己在某个领域可以用“专业思维”解决问题,用边际价值定义自己,在竞争中会显得更出众。



---/ 4 /---
◆◆善用5why分析◆◆

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一位外国小哥制作了一段火柴人视频来阐述好奇的意义:

好奇教会了我语言:


640.webp_.jpg



好奇带我去看了奇妙的流星雨:


640.webp_(1)_.jpg




好奇促使人解开很多未知的门:


640.webp_(2)_.jpg




“好奇创造了前进的动力和乐趣,也让我们不断思考为什么去解决问题。”

好奇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掌握更多知识……

而“5why分析法”是利用好奇心处理问题的其中一种方法。

指的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问5个为什么,逐渐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




640.webp_(4)_.jpg






工作中我们也可以试着使用5why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一:客户说她要再考虑考虑
 


为什么客户说要考虑考虑?---要对比商量

为什么客户要对比商量?---觉得肯定还有更好的

为什么客户认为还有更好的?---现在不急,想多看看

为什么客户现在不急?---觉得现在学或不学没啥区别

为什么客户觉得区别不大?---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问题二:我的任务没有完成
 


为什么我任务没有完成?---时间不够用

为什么我时间不够用?---工作时没有分清主次

为什么我没有分清主次?---不确定哪些比较重要

为什么我对重要性不确定?---任务目标不清晰

为什么我的任务目标不清晰?---没有提前做好整理和规划


 

实际运用中,还可以将次数扩展,直到找出根本原因。




---/ 5 /---
◆◆断舍离思维◆◆

丢掉你不必要的包袱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

在资源、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想要完成一件事,就会丧失做其他事的机会。

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有限,而要做的事常常是无限的。

在这一矛盾下,筛选和排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必要性是筛选的标准;

而重要/紧迫性则是排序的标准。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山下英子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效率低下,最主要的原因是任务目标不清晰,而目标不清晰的原因是你的事情太多。

在职场上,也有可印证的理论——POA行动力,公式是这样的:



640.webp_(5)_.jpg




这意味着,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目标聚焦程度越高,行动力也就越强。

删繁就简,重点才能一目了然。




---/ 6 /---
◆◆拒绝拖延症◆◆

一只藏在大脑的猴子





常听到人说,“Deadline(最后期限)是第一生产力”,平时浪费时间,期限前通宵加班。
 


论文开学就布置了,可学期过半还只有一个标题;

年初的减肥计划,剩三个月过年,体重却停滞不前;

月初领的指标,不到月底最后一天绝不全力以赴;

……




640.webp_(6)_.jpg




这是大多数人被拖延症绑架的人生。

拖延症,是一种不必要的自愿推迟。

“不必要”,就是不理性的选择,而“自愿”意味着,很多人明知这是不良的习惯,也没法摆脱。




研究表明,网络时代拖延症成因中,56%的上班族和学生,会在学习或工作时因受到干扰而转移注意力。

换句话说,拖延症的人大多不是主动放弃的,而是干扰太多,自控力太差。

 


之前听过一个关于拖延症的演讲:

里面说到,拖延症患者的大脑,比正常人多出了一只名为“及时行乐”的猴子。

当大脑中理性按照计划做事情的时候,猴子会干扰正常的决策,因为猴子没有计划的概念,它只在乎“简单”和“快乐”。




但拖延,并不能使人快乐。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存在焦虑心理:即便行动上没有进展,心理上的紧张却难以消解。




法国心理学家Zeigarnik曾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期间他干扰一组受试者使他们无法完成任务。

结果,虽然两组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未能完成组紧张感依然存在。

一边着急,一边怠慢。

因此,克服拖延心理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焦虑。


//如何摆脱拖延症,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做好任务清单:
 
把需要做的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最好加上短期反馈,这样一个看似很高的指标就变得没那么艰难了。

把每月的指标分上中下三旬做分解,并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把每天的通时分11点、15点、17点、20点四个时间段做分解;

还有邀约、到访、签单......等同样可以做分解。


二、远离诱惑源头,控制外部环境:
 
对于新一代的人来说,适当远离手机视频APP也许就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三、从易到难,更容易满足:
 
一部电影里说,先剪左手指甲的人更喜欢先做简单的任务,也更容易得到快乐和满足。所以克服拖延症,也可以尝试从简单的任务做起。



以上,6个底层思维,哪个让你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