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中心 > 官方博客 > 行业解读 > 新能源行业“归本溯源”

新能源行业“归本溯源”

作者:Mr蒋静 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 时间:2023-11-08

近期,新能源行业尖峰跌宕,争论不止。

在这个背景下,要理解新能源行业从何处来,又将去向何处,关键还是“归本溯源”,回归本质,才能更好洞察下一阶段的产业发展方向。

1、新能源本质还是“能源”

新能源作为能源,首先是生产资料。

从光伏到风电,从锂电到储能,都是典型的生产资料。即便是户用光伏或者家庭储能,尽管面向C端群体,但也不同于普通家电等消费品,而是用于家庭能源生产,也属于家庭生产资料。

新能源作为能源,具有典型的金融属性。

所谓金融属性,就是资金密集型,初期投资较大,后期投资较少,回收周期较长,具有稳定的可预期现金流,并且具有可融资性和可交易性。在这个方面,无论是风光电站,还是储能电站,亦或是充电设施,都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

在金融属性方面,国内还比较薄弱,美国已经比较成熟,从前端投资的可融资属性,到后期资产的可交易性,美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成熟的金融机构和长期投资者,对比而言国内以能源国企为代表的投资方仍然以自筹资金及长期持有为主。

新能源必须立足投资回报率。

既然是生产资料,同时兼具金融属性,投资回报率自然不可回避,IRR也成为新能源行业常见的指标。

所以,谈及新能源必须强调能源属性,以及背后延伸的生产资料属性和金融属性,脱离这些要素谈新能源,都是情怀,没有产业闭环可言,并不长久。


2、“制造”只是上游基础,并不是全部

谈到新能源,我们更多关注制造环节。

“制造”是新能源产业的上游,是基础,也是支撑。

制造环节的技术进步,一方面提升效率,另一方面降低成本,才使得新能源作为生产资料具备可用性和经济可行性。

制造环节的目标是服务于新能源优质资产的打造,让生产资料具备投资可行性,让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回报率更高,体现在光伏或风电上就是让度电成本LOCE更低。

所以,我们谈新能源,决不能局限于制造业的思维,制造业只是起点,并不是终点。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制造环节某个技术的优势,而忽略了作为能源的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性价比/投资回报率。

这个角度,知易行难。

实践当中,很多所谓技术创新,很多产能投入,很多投资项目,都只看到制造端,而没有看到最终能源端,没有产业闭环的思维。


3、回归“资产”属性

2021年4月,本公众号曾发表《新能源资产管理行业,正在应运而生》,其中提到:“碳中和”将形成海量的新能源资产,从光伏到风电资产,从移动电源到储能资产,从节能环保到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甚至“碳排放权”资产,等等。

新能源“资产”观念正在深入人心。

近年,新能源产业“大干快上”,产能趋于过剩。随着新能源回归能源属性,回归金融属性,回归“资产属性”,势必倒逼上游制造端产能“出清”。

凡是不能在下游形成“优质资产”的制造业产能,这当中包括成本高企的所谓高效技术,都是无效产能,都应该被淘汰掉。

要摆脱制造业内卷,制造业就要面向优质资产的形成。

所谓“优质资产”就是,初期可融资,未来可交易。

当新能源回归资产属性之后,可以预期,未来国内诸多能源央企就可以将手里存量的新能源资产进行“融资”或“交易”,甚至让保险等长期资金参与进来,让专业的能源国企去开发更多新能源资产,从投资商回归开发商,而不是将资金一直沉淀在存量资产当中,这样才能实现整个新能源产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换言之,新能源“资产化”,尤其是优质资产化,可以不断扩大新能源资产规模,不断刺激新能源需求,并让上游制造端更加受益。

相反,资产端的低劣竞争,既伤害了下游的需求,也导致了上游制造端内卷,最终陷入恶心循环。

过去几年,新能源侧强配储能就形成了一堆“垃圾资产”,最终伤害了整个储能产业,至今尚未恢复。

同时,资产端的运维尤其是数字化管理,正在变得愈加重要,在硬件充分竞争之后,软件能力的渗透率还相对较低,发展潜力巨大。

新能源“资产化”理念的普及,将推动新能源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和更可持续发展。

2020年“双碳”提出之后的新能源“大牛市”,本质是需求端急速扩张而供给端短期不足造成的供需失衡,随着供给端产能不断释放甚至过剩,新能源周期正在逆转。

未来,只有当新能源回归能源的“资产”属性,才能进一步刺激终端需求,同时倒逼上游供给端出清,进而形成新的供需平衡,引领新一轮新能源产业走向下一个繁荣周期。


相关资讯

近来,“数字化转型”成了一个高频词,且热度不断在增高。业内许多人士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大有谁不谈“数字化转型”谁就是个“落伍者”之状。为便于在相同语境下讨论问题,今天我也凑个热闹,以“数字化转型”为题,谈一点粗浅认识,就教于同行。

行业解读 2021-02-05
更多资讯